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1921-1997)的创作虽然个性极强,但却回避前卫的作曲技法,认为“把握人类持久的本性,比跟随潮流重要的多”。
辛普森1921年3月2日生于英国里明顿(Leamington) 矿泉疗养地,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Wesminster)市立学校读书。七岁学吹短号。遵从父母旨意,他起初学医,但不久即放弃,从1941至1946年随赫伯特·霍威尔斯(Herbert Howells)学习和声及对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反战而拒服兵役,被登记在案,在流动外科手术队工作间隙抽空钻研音乐。
约在1946年,辛普森的作品首次得到认可。与此同时,他开始其《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定稿前曾有四次失败的尝试,原稿均毁。辛普森因这部交响曲而于1951年获得杜哈姆(Durham)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英国广播公司,担任音乐监制,直至1980年因抗议公司艺术方针而辞职。
辛普森撰写过多部音乐评论和理论著作,包括论尼尔森(Nielsen)、西贝柳斯(Sibelius)、布鲁克纳(Bruckner)和贝多芬交响曲的专著。贝多芬的交响曲对辛普森自己的交响乐创作(至今已写出十一部)影响最大,为其作曲风格提供了最充分的表达方式。
辛普森追步贝多芬的风范,尤其体现在以精炼的旋律动机之内在的紧张和气势营造出宏篇巨制。其《第九交响曲》(1986年)确实相当宏大,据称是西方以单一不变的动机谱写出的最长的作品。当此无调性和序列主义的时代,辛普森的音乐顽强地保持调性,并规避梅西安等作曲家静态的曲式,而崇奉尼尔森的原则:不“流动”,非音乐。
辛普森创作的另一主要形式是弦乐四重奏,迄今已写出十五部,且同样有意识地依据贝多芬的原则。《第四》、《第五》、《第六》四重奏(1973-5年),严格效仿贝多芬的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而为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写的《五重奏》开头,则明显征引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的旋律。
离开英国广播公司后,辛普森更专注地投入创作,写出四部交响曲、七首弦乐四重奏。其《第九交响曲》的一个录音荣获《留声机》杂志1989年最佳当代作品奖。他还曾获得美国布鲁克纳协会颁发的吉莱尼(Kilenyi)荣誉奖章、丹麦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金奖。1986年起,他和第二任妻子在爱尔兰的克雷郡(Kerry)定居。 1997年11月21日去世。
展开
辛普森1921年3月2日生于英国里明顿(Leamington) 矿泉疗养地,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Wesminster)市立学校读书。七岁学吹短号。遵从父母旨意,他起初学医,但不久即放弃,从1941至1946年随赫伯特·霍威尔斯(Herbert Howells)学习和声及对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反战而拒服兵役,被登记在案,在流动外科手术队工作间隙抽空钻研音乐。
约在1946年,辛普森的作品首次得到认可。与此同时,他开始其《第一交响曲》的创作。定稿前曾有四次失败的尝试,原稿均毁。辛普森因这部交响曲而于1951年获得杜哈姆(Durham)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加入英国广播公司,担任音乐监制,直至1980年因抗议公司艺术方针而辞职。
辛普森撰写过多部音乐评论和理论著作,包括论尼尔森(Nielsen)、西贝柳斯(Sibelius)、布鲁克纳(Bruckner)和贝多芬交响曲的专著。贝多芬的交响曲对辛普森自己的交响乐创作(至今已写出十一部)影响最大,为其作曲风格提供了最充分的表达方式。
辛普森追步贝多芬的风范,尤其体现在以精炼的旋律动机之内在的紧张和气势营造出宏篇巨制。其《第九交响曲》(1986年)确实相当宏大,据称是西方以单一不变的动机谱写出的最长的作品。当此无调性和序列主义的时代,辛普森的音乐顽强地保持调性,并规避梅西安等作曲家静态的曲式,而崇奉尼尔森的原则:不“流动”,非音乐。
辛普森创作的另一主要形式是弦乐四重奏,迄今已写出十五部,且同样有意识地依据贝多芬的原则。《第四》、《第五》、《第六》四重奏(1973-5年),严格效仿贝多芬的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而为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写的《五重奏》开头,则明显征引贝多芬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的旋律。
离开英国广播公司后,辛普森更专注地投入创作,写出四部交响曲、七首弦乐四重奏。其《第九交响曲》的一个录音荣获《留声机》杂志1989年最佳当代作品奖。他还曾获得美国布鲁克纳协会颁发的吉莱尼(Kilenyi)荣誉奖章、丹麦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金奖。1986年起,他和第二任妻子在爱尔兰的克雷郡(Kerry)定居。 1997年11月21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