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我的悲伤。仔细想想,除了以淡淡的悲伤而著称的肖邦以外,著名的钢琴曲确实以悲伤的居多,比如贝多芬的悲怆,月光,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再比如大家都听得耳朵出茧的《秋日私语》。
似乎钢琴这件乐器天生适合表达悲伤的情绪:用力敲击低音部分的琴键,会发出类似寺院钟声一般深沉的鸣响,而中高音更像金属的碰撞声(所以亨德尔那首《和悦铁匠》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再合适不过了);而轻轻按琴键则可能会得到更奇妙的声音,有的仿佛星星眨眼,有的仿佛泉水叮咚,更有的像是来自遥远太空的声音(比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总之不像人发出的声音,而更像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有一种“高贵冷艳”的美感。
用钢琴来表达的那种“淡淡的忧伤”是最容易的,做个实验,你只要坐在钢琴前,整个人静下来,细细捕捉耳朵里面的细小震动,悄悄地踩下右踏板,然后轻轻在键盘上面任意弹一两个音,看看你会得到什么感受。那份冰冷,那份孤独,你感受到“淡淡的忧伤”了么?所以说肖邦是第一个最懂钢琴的人。
前段时间给学生上课,讲到肖邦的一首b小调前奏曲——一首悲伤到绝望的曲子。忽然问她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弹悲伤的曲子呢?这是个有点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她一下愣住了,莫非是用别人的悲伤来衬托自己的幸福?“幸灾乐祸”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能打动你的肯定不是声嘶力竭的悲惨,而是——就像肖邦这样的,那怕是绝望也是淡淡地诉说。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被悲伤的音乐感动之后,并不会被音乐中的悲伤所感染,之前生活中的不快反而能够看开了,整个人更加超脱了。生活中的坏情绪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避免被坏情绪所左右,所控制。悲伤的音乐能让人感受到自己与那份坏情绪之间的距离感,在距离产生美的同时,也让你更加看清情绪本身。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像旁观者一样感受到音乐中的悲伤之后,你大概就有可能正视自己的那份悲伤了吧。
虽说再牛的肖邦也弹不出我的悲伤,但肖邦却最终治愈了我的悲伤。
(内容整理于网络)
(新闻来源:)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