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灏,欧洲国际音乐节特邀华人钢琴家。1979年出生于上海, 网名: 传乐士。 2001年7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以钢琴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世界著名音乐学府---- 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进行深造, 师从著名钢琴家Ulla Graf教授和Julio Largacha教授, 并得到柏林Hans Eisler音乐学院著名钢琴家Klaus Bossler教授的指点与亲传 。
个人简介
葛灏5岁开始学习钢琴。2001年7月,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他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深造。期间,他多次在荷兰、西班牙、阿根廷和德国各地以及亚琛大剧院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2002年5月和2003年5月,在德国、荷兰举行的欧洲国际音乐节上,葛灏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取得了极大成功,成为定期为该音乐节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人选。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认为葛灏演奏技巧超人、音乐感觉独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留学经历
在2002年—2004年的留学期间, 葛灏得到欧洲国际音乐节的邀请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 完美的演奏彻底折服了欧洲听众,在音乐节期间一举获得音乐会金奖,并成为该音乐节指定特邀的华人钢琴家。3年内先后受各地的邀请在德国, 荷兰,西班牙等国家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欧洲媒体评论道: “葛灏这个略带腼腆的亚洲男孩,他的音乐震撼每一位听众的心灵,完美的音乐感觉及无法挑剔的演奏技术, 让人难以置信并不得不深深投入到他的古典音乐世界里…”。
葛灏留德期间亦回上海成功举办了多次个人钢琴演奏会,后回母校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执教。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并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考级常任评委。2006年曾赴各地举办专家讲座和钢琴独奏音乐会。2007年在新疆成功举办个人巡演,获得极大成功。2007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专项基金和上海市优秀高校青年教师称号,专门对德奥作品及古典音乐普及进行专项研究。
德奥作品在葛灏的演奏生涯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巴赫作品中灵魂的纯净,莫扎特笑中带泪的无奈,贝多芬的博大精深,舒伯特的坚定意志,舒曼的浪漫,都使葛灏为之深深着迷。
经过多年的音乐思考与对生活的领悟,葛灏另辟蹊径,成功的将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的冷静与平和运用到演奏中,探索到以非德国的哲学演绎德奥作品的方式,最终自成一家。放弃了急功近利的炫技式表现方法后,葛灏得以挣脱了乐曲本身风格的束缚,将更为理性的平和淡然融入到原本激进的作品中,完成了整个人生和演奏风格的重大转变。有人评价说:葛灏的音乐不华丽,不炫技, 听众却能感觉自己被像坐在一条木船上, 在一望无垠的湖面上漂泊,从乐符的流淌中体验到思维的凝固,与时间的永恒。
个人风格
“风格清新,技巧娴熟,抒情流畅”。这几乎是当前所有媒体对葛灏钢琴演奏特点的共识。但葛灏认为,用“细腻、温和、音色纯净”描述可能更准确一点。如果用海水来比喻,他是想尽量表达一种温暖的东西,不是像潮水奔涌而来、气势逼人,而是让你站在海边闭着眼睛就能听到潮水漫漫向你浸来的感觉,甚至当潮水停止前涌时,你会打开耳朵到处寻找海潮的影子。葛灏钢琴演奏个性鲜明,同一个音乐厅不同人演绎同一部作品,闭着眼睛你就能准确地找出葛灏演奏钢琴时发声的方向。
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所有的钢琴家在演奏作品时都是一次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出生在黄埔江边、说话语气温和的葛灏从来不缺少浪漫的激情,在钢琴演奏中更是如此。看葛灏的演出,你总能感觉到他已攫取到最符合自己性情的东西,让这些重新演绎过的音乐作品飘进你的耳朵,流进你的血液。他精彩的演奏既能让广大古曲音乐迷找到共鸣,也能使最保守的古典音乐专家们认可。葛灏认为,钢琴家对每一部喜欢的音乐作品的诠释,都应该尽最大可能使这部作品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
可能是对古典音乐爱得太深,葛灏与流行音乐的距离很远。每次听到或者看到那些泛滥成灾的选秀节目时,他总觉得头痛。排斥并不代表拒绝,因为从事音乐教育,他又必须要了解和面对这些现代的东西,并且还要学着接受。前不久,在上海看了一次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展后,葛灏说,现代艺术中听觉与视觉艺术相比,听觉艺术远没有发展到如此先锋的程度。一个看得见的事实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古典音乐仍然是目前乐坛的主流音乐。葛灏说,经典就是经典,古典音乐是经过百年留声传播而来,那种震撼的时间历史渗透,现代音乐无法替代和做到。
每次钢琴演奏会,葛灏都会刻意去演奏舒伯特、舒曼、普罗柯菲耶夫等作曲家的作品。葛灏认为,当前但凡有钢琴演奏会,基本上都是选肖邦、李斯特等作曲家的曲目。音乐厅培养了观众习惯于聆听少数名家作品,而忽略了更多名家的优秀作品,也忽略了音乐会传播普及音乐的本质作用。葛灏解释,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使人进入一个崇高理想境界的话,那么舒伯特的音乐却使人进入了一个颓废、阴暗的意境。舒伯特的音乐有点像悬念重重、内容精彩的恐怖片,又想看,又害怕看。因为能够用发自内心的音乐驾驭精神上的阴暗力量,舒伯特是惟一一个能把大调写得非常忧郁、悲伤的人。葛灏在演奏和研究舒伯特的音乐时发现,舒伯特的音乐之所以能征服人,不是炫技,不是气势,而在于他的音乐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如果说贝多芬的音乐给人的是听觉上的共鸣,那么舒伯特的音乐给人的是心灵上的共鸣。葛灏认为,一个有责任的音乐家、钢琴家就应该有义务将一个多彩、清晰、音色丰富的世界展现并还原出来。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把伟大的舒伯特也介绍给大家呢?
在与葛灏长时间接触后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2004年底,葛灏带着回德国的返程机票回国。在继续回德国读博士发展事业与回国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执教之间,他选择了回国执教。他在博客里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11月27日是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大庆的日子。尽管头一天晚上发高烧,但我还是很激动,多想见见老同学啊。可让我遗憾的是,老同学们似乎对校庆活动不感兴趣,也可能是学校没有通知到(因为好多同学都在国外),结果,我们这届的同学一个都没有碰到。”看完博客读者的第一反应是,当年钢琴专业成绩第一名的葛灏如果没有回来当老师,结果会怎么样?
葛灏说,作为一名钢琴家,应该有传播优秀音乐作品的责任,而一个钢琴音乐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如果要通过钢琴演奏这个途径快速致富,葛灏的机会太多。但是在传播教授钢琴过程中,必须将这一杂念剔除。有一段时间,当看到别人都在拼命创造财富时,葛灏觉得天下人对他都不公平,甚至觉得老天爷对他不公平:“既然给了我一双能弹钢琴的手,为什么要让我平平凡凡地过着这种生活?”就在那时,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播出了玄奘西行记。玄奘坚持信念不动摇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从那天开始,他更坚定了要当好一名钢琴音乐教师的信念。与其单纯去钢琴业界争名夺利,不如去做好一个音乐人的本质工作,将最好的音乐介绍给民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播优秀音乐文化。很快,葛灏把自己的博客名由“琴圣”改为“传乐士”。为对得起自己对音乐、对钢琴教育的承诺,葛灏安排钢琴独奏音乐会的时间尽量不影响学生们的课程。为推广普及古典音乐,葛灏还在网上开辟了“葛灏音乐教室”。
永远有多远?没有人知道,只要你认为做的这件事有意义就坚持做下去,不管有多远,等待有多苦。对于已经是自己信仰的音乐,葛灏说,他能走多远,他就会将传播音乐的责任带多远,别人怎么想他不管,因为做一件事只要自己觉得开心,找到快乐的原动力就行了。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一切都好像飘忽不定无法把握,他想说钢琴是他的生命,但一说出来似乎又太俗。“我爱着,什么也不说;我爱着,只有我心里知觉”。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这句诗比较符合葛灏对音乐、对钢琴、对古典音乐的传播精神实质的理解。决定了去当一名音乐传乐士,就要明白自己同时放弃了很多。对音乐、对钢琴爱得有多深,只有葛灏自己心里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