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钢琴网首页 > 新闻 > 精神的远方和归宿—《写给听众的话》 邹翔

精神的远方和归宿—《写给听众的话》 邹翔

2017415日钢琴家邹翔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永恒的古典精神》独奏音乐会。出于对艺术和听众的尊重,他再次撰文《写给听众的话》,阐述他对音乐会曲目的构思和感悟。

|邹翔    

                            “精神的远方和归宿”——《写给听众的话》

当贝多芬晚期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的第二乐章开头咏叹调式主题浮现时,被唤起的绝非人类情感中一般意义的直抒胸臆或多愁善感,那是重获新生的感恩、是超越个人情愫的大爱、是对人类群体的终极拥抱。这样无边界而永恒的音乐一边赋予人类归宿般的抚慰,一边引领人类精神走向远方。可以说,贝多芬通过音乐创造了一种信仰,一种宗教。音乐会所致敬的“永恒的古典精神”,并非窄义的古典时期音乐风格,而是那个时代对于人类情感的高度表达和人类信仰的无限追求。

贝多芬是音乐秩序与规则的缔造者和主宰者。他的变奏曲形式完全不满足于装饰性的表达和炫技,111号奏鸣曲第二乐章从一个变奏到另一变奏是自然界力量的不断生长、裂变、再生长、再裂变,精神上亦是不断蜕变和不懈升华的伟大历程。练琴时每弹到乐章第五次变奏(130/131小节起)时,心中总感觉忽然被注入一股温暖,顿时春暖花开。这样的音乐是大病初愈的欣喜,重获新生的感恩,信仰征途的又一次起点。最后一次变奏(161/162小节起)在高音区隐现时,人类灵魂仿佛已经脱离肉体,在遥不可及的高处轻声吟唱飘荡,那是人类告别世俗的天鹅之歌,那是天上之神召唤人类的天籁之声。

演奏顺序上,音乐会开场的两首巴赫合唱改编曲预示着上半场压轴的贝多芬111号奏鸣曲宗教般的精神氛围。第二首演奏作品莫扎特变奏曲(K264)则继续等待和迎接贝多芬奏鸣曲丰碑式的降临,这两首作品同为C(大调和小调)和变奏曲形式。从精神内涵上说,贝多芬111号奏鸣曲既是上半场的支撑型作品,更是整场音乐会的辐射中心点。

音乐会下半场的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奏鸣曲无疑是一部从结构规模到精神内涵都体量巨大的史诗性杰作。超大规模的五个乐章惊世骇俗地打破了几乎所有奏鸣曲和交响曲的乐章编排结构。幅度巨大的音响天马行空地在钢琴化和交响化特征中呼应穿梭。作品中魏然屹立的坚韧而宏大的气质情怀,以及精细严谨的创作构思纹理,赫然宣告年轻的勃拉姆斯秉承着贝多芬的精神衣钵。与此同时,相比贝多芬111号奏鸣曲对人类群体的浩瀚表达,勃拉姆斯第三奏鸣曲渗透出更具个体性和私密性的情爱诉求,这在第二乐章中尤为刻骨铭心。勃拉姆斯音乐情感特征中极为丰富甚至矛盾性的热情和温存、甜蜜和克制、世俗与崇高不知捶打了多少人的内心,冲击了多少人的灵魂。

近些年尝试了不同类型的主题性(thematic)音乐会曲目:在信念和体力上无限拉扯的时长两小时的梅西安《二十圣婴凝视》、对头脑思维进行地狱般考验的利盖蒂全套钢琴练习曲、需要手指艺术和音乐趣味全面平衡的肖邦全套钢琴练习曲等。今年独奏会曲目重返德奥音乐传统,回归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也许是冥冥之中人生感悟积攒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省和再次出发。

人生就是走向远方,寻找归宿,再次走向远方,再次寻找归宿,如此般轮回。

 

\

(新闻来源:环球钢琴网)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 专注钢琴新闻三十年~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