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庆鸿十指在黑白琴键上灵动疾驰,重若奔云,虚若轻烟,又如崩浪雷奔,力量里涌现出力量,力量再带出力量,大开大合之间人、琴、曲,浑然合一,这种最大共振把观众完全地吸引住了。
你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劲。——这句话形容的或许正是钢琴旁的连庆鸿。从五岁懵懂启蒙至今,他和钢琴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12年。
他眼下就读于美国Professional Children's School,正是课业最紧张的11年级。同时还在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曼哈顿音乐学院)预科学习钢琴。曼哈顿音乐学院是全美排名前十的音乐学校,连庆鸿对这所学校十分满意。他告诉环球网记者,不仅在于学校给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全额奖学金,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风格”。“艺术家中没有两个人是能创造一模一样的想法。个人风格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一位歌手的价值很大程度来源于其声音的辨识度和舞台风格。曼哈顿音乐学院更注重于(挖掘)每个人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而不是局限于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今天的他,在舞台上可以自然地调动黑白琴键抒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任钢琴老师Jeffrey Cohen的引导,不过他也对环球网记者坦言,在此之前,自己的钢琴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出生于福建福州,5岁开始学琴,连庆鸿形容自己曾经十分害羞,和其他早期学琴就接受专业训练的同学相比,底子明显不足,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虽然琴弹得平平淡淡,但是胜在足够乖巧听话,父母终于下了大决心,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陪他到北京集训了七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连庆鸿把勤奋刻苦发挥到了极致,每日苦练钢琴10个小时以上,水平快速提高,如愿成为了当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钢琴系录取的十五名正式新生之一。
“小时候真的觉得练琴很繁琐,对音乐开始表现出兴趣是在备考附小的几个月中,但没有到乐在其中的程度。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技术程度很一般。我弹琴很紧张,极其不自在,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弹奏。另外因为基本功没有系统的长期训练,自己也不清楚该如何正确地练琴。”由于专业底子薄,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连庆鸿需要不断地付出更多倍的努力,才能够跟上同学们已经颇为成熟的演奏。但他的文化课成绩很好,这点帮了大忙,能有更多时间投入于练琴。
他羡慕那些很早就接受专业老师训练的同学们,理解力强,又能和老师交流自如,而自己虽然苦练不已,但是性格内向,对于许多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是懵懵懂懂,也不敢与老师进行深入沟通,因此他在瓶颈期徘徊了许久。“我在附小开始建立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关于我欣赏喜爱的音乐类型,但是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和学习。老师更看重打实我的基本功技术,所以我当时的演奏风格并没有得到太多开发,对音乐的知识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找不到突破点的连庆鸿不断地刻苦练习。之后转入钢琴系主任张欣宁教授的班级,在更高的要求下,他需要投入加倍的精力来进行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与此同时,他的父母期望他在钢琴上有着优秀的发挥,同是也对他的文化课有着严格的要求。
保送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之后,为了让庆鸿的文化课继续扎实地进步,母亲带着他四处面试初中,最终幸运地进入了文汇中学。文汇的音乐老师李茵对他十分看重和照顾。“当时一边在文汇读文化课,一边在附中上钢琴课。每天练琴到晚上10点,紧接着完成作业直到凌晨一两点多。文汇的老师们都十分照顾我,如果我需要参加钢琴比赛而请假,放学后他们都很乐意帮我补上落下的内容。”至今回望初中的那段时光,除了这样艰涩的回忆,文汇中学的老师们给他的支持、包容是镶嵌在这段过往中极其暖心的片段。
在当时他的同学中,像连庆鸿这样两头顾的比较少见——一边是全国最高音乐学府的高强度培养,一边是在重点初中学习文化课。父母对他的期望和压力虽大,但是一家人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是达成了一致共识。
傅雷有言:“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人们常觉得艺术生恃才傲物,难听得进劝言,尤其是这样“老成持重”的道理,但连庆鸿对此非常认可。他认为,钢琴演奏不仅是一门手艺,学好音乐需要更为宽广的交流舞台,但是它能走多远,必须要有全面的文化底蕴支撑。再苦再累,文化课不能丢,而且还要学得更好。
抱定这样的想法,2014年,15岁的他一口气申请并考取了曼哈顿音乐学院预科和Professional Children's School(简称PCS),在美国开始了更为艰难的学习之路。
PCS是美国一所颇有影响力的高中,是纽约州独立学校联合会和美国会员协会承认的高级学校,走出了包括马友友,刘亦菲、王薇薇(Vera Wang)与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等百多位名人。
“我的课程包括了历史、英语、科学、第三语言(法语)和数学(微积分)。”从国内的母语教育直接切入美国的全英文课程,连庆鸿几乎没有缓冲期,就与同年级的美国学生们开始上一样等级的课。今年,他有两门英语课,法语修到了三级,数学上的是微积分。每天的作业有大量的书籍阅读、撰写论文和网上练习。采访中,他用了好几个“难上加难”来形容美高党一言难尽的学习生活,对于许多国人“留学就是各种玩”的观点,他只能报以苦笑。
在PSC,他像其他的任何一个普通美国高中生一样学习、写论文,但下了课,往往要收拾书本奔往曼哈顿音乐学院学习音乐课程。
第一年刚刚进入曼哈顿音乐学院的连庆鸿拿到了半奖入学。一年之后,他参加了该校协奏曲比赛并一举夺得最高组别的冠军,与学校的交响乐团一起在辉煌的大音乐厅进行了一学年内最重要的一场音乐会。那场音乐会的观众席上坐着曼哈顿音乐学院的主席James Gandre。会后没隔多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主席的祝贺邮件以及学校基金会提供的全额奖学金。
进入曼哈顿音乐学院可以说是连庆鸿钢琴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走过最初的煎熬和积累,那些懵懂、无日夜的苦修把黑白琴键变成了十指的延伸、汇入一组组记忆中。在钢琴老师不断地鼓励之下,他开始尝试大胆地挣脱束缚,撕下“害羞”、“内向”这些标签,逐步建立了热烈奔放的个人演奏风格。“我在舞台上是更偏向于感情洋溢火山迸发的那类。可能五年前的我都不敢想象自己的这种潜能在有一天会被激发出来。”
一个人,一台琴,一盏灯。当他坐在钢琴旁,手指敲下音符,那盏最耀眼的聚光灯,终于打在了他的身上。
(新闻来源:环球网)
评论 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