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钢琴网首页 > 新闻 >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分析

电影《钢琴家》中肖邦的钢琴曲艺术分析


   《钢琴家》一经上映,就收到了轰动的效果,最终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大奖。这部影片中,钢琴音乐和电影的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波兰的钢琴家,演奏着波兰最伟大的钢琴家肖邦的作品,不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也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听觉震撼,同时也使影片获得了深刻的内涵和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扬。本文从故事的梗概谈起,就影片涉及的肖邦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初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钢琴家》;肖邦;钢琴曲;艺术分析
 

  电影《钢琴家》和音乐家肖邦
 

  《钢琴家》是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斯皮曼出生于1911年,自幼就表现出了过人的钢琴天赋,10岁的时候被送往了柏林进行深造。1933年,学成的斯皮曼回到波兰举办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一跃成为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1939年,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斯皮曼的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流亡,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在躲过了地毯式搜查之后,斯皮曼艰难地活了下来,然而继续弹琴的梦想却始终没有磨灭。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德国军官,他用自己的琴声将对方感动,并且对方主动帮助他生活下去。后来德国战败,苏联人来到波兰,找到了废墟之中的钢琴家,他身着德国的军大衣,被误以为是德国人,经过解释,终于迎来了自由。后来的斯皮曼举办了演奏会,录制了唱片,而当他举办演奏会的时候,影片中出现了字幕,那位营救他的德国军官,被抓去了苏联,死在了那里。
 

  肖邦是波兰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最大的成就是在钢琴上,无论是钢琴创作,还是钢琴演奏,都为钢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钢琴上的巨大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国家和民族,成为肖邦钢琴作品中永不磨灭的主题。历史上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先后多次受到外族的入侵和瓜分,肖邦在目睹了自己的国家被统治和奴役的现实后,认为自己应该用音乐,来拯救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你要经常记得你的音乐作品,要有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舒曼评价他的音乐是“鲜花中的一尊大炮”,有肖邦在,波兰就不会灭亡。虽然才华横溢和有着一腔报国之心的肖邦英年早逝,但是肖邦和他的钢琴作品,早已成为了波兰人民精神的象征。在《钢琴家》这部影片中,斯皮曼更是将肖邦的作品视为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影片中所演奏的,全部都是肖邦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有力地配合了作品的情感表达,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肖邦和他的钢琴作品,表现出了全世界人民所普遍认同的民族价值观。
 

  《钢琴家》中演奏的肖邦作品分析
 

  (一)《肖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
 

   影片一开始,在第一秒钟,就响起了钢琴声,这是《肖邦第20号升C小调夜曲》,是肖邦小夜曲作品中的经典作品之一。钢琴小夜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所钟爱的一种音乐体裁,在他们看来,暮色的黄昏或者是深邃的夜晚,在乡间的田野中,最能够给艺术家以创作的灵感,这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最具有诗意,也最能承载着创作者们的思考和情感。肖邦这首作品,平静中含着深情,舒展中含着细腻,像是肖邦在深情地向别人诉说着什么,时而会流露出一些伤感和无奈,像是预料到未来要有什么灾难发生一般。影片中,伴随着这首钢琴曲的响起,映入眼帘的是黑白颜色的1939年的华沙街头,这是一个安逸的城市,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没有宏伟高大的教堂,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生活,仿佛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一无所知,而我们从钢琴曲中又好像得到了一些暗示。渐渐的,影片转为了彩色,首先看到的是一双修长整洁的手,在钢琴上从容地演奏着这首作品,并没有因为画面颜色的转变而中断。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看到了人物和环境,这是一个有着清秀面容的演奏者,他正在电台的录音室中进行着音乐的录制。他的演奏从容和自然,毫不夸张,但是给人一种十分投入的感觉,而且那略带忧郁的眼神中分明透出了一种坚毅和自信。突然,一声巨响袭来,整个房间都被震动,但他只是出于本能地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演奏。当电台的人告诉他德国人打过来了,要他离开的时候,他摇了摇头,继续演奏,直到轰炸将房屋炸毁,气浪将他掀翻在地,才停下来离开。影片一开始就用钢琴制造出了贯穿于全片的矛盾冲突,即音乐和战争的冲突,同时也告诉我们,波兰人民安逸的生活结束了,苦难才刚刚开始。
 

  (二)《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
 

  德国军队迈着整齐统一的步伐,进入了华沙,从此波兰人们开始了他们苦难的历程,他们被戴上了特殊的犹太人的标记,被赶出了自己的家,来到犹太人的集中营,斯皮曼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机,不得不来到一家饭店演奏钢琴,这里的斯皮曼演奏着一首不知名的乐曲,虽然钢琴的旋律十分轻松,斯皮曼演奏得也较为轻松和自然,但是他的眼中分明流露出一种不屑和厌烦,甚至有一些诙谐的味道。看着自己沦陷的国家,眼前的这些人还在这里大快朵颐,这让斯皮曼十分难以接受,他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抒发了自己的不满。后来为了躲避德国人的搜查,斯皮曼不得不来到一个废墟中躲藏,百无聊赖之际,他发现这个废墟中居然有一架钢琴,这让斯皮曼兴奋不已。随后他慢慢地打开了琴盖,弹起了《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这是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整个作品热情豪放,充满了昂扬的斗志,音乐表情坚定,且充满了激情。这部作品在1836年出版之后,受到了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很多人都表示,从这部钢琴曲中,看到了波兰人民的希望和未来。画面中斯皮曼的演奏十分投入,他将自己对于民族的关爱和希望以及必胜的信念,全都融入到作品之中。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感叹,原来坐在钢琴前的斯皮曼,并没有真正演奏,他的双手在模拟着演奏凌空飞舞。然后接着就明白过来,本身就是逃亡和躲藏的斯皮曼,怎么还可以发出声响?但是斯皮曼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有着对于钢琴本能的挚爱。那种环境下,他只能让双手在琴键上凌空飞舞,这是对于祖国和民族必胜信心的展示和他自己要活下去的决心。可谓是整部影片中的神来之笔。
 

  而影片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纳粹在节节败退的时候,一个夜晚,东躲西藏的斯皮曼在街上,听到了一个窗口中传出的钢琴声,演奏的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贝多芬的作品《月光奏鸣曲》,这首作品的来历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这样的夜色下,能够给人紧绷的心弦以一丝安慰。但是此处偏偏选用的是贝多芬的作品,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着宽广的胸怀,作品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他的《欢乐颂》成为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赞歌,然而今天,他的后裔,却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无情的民族灭绝,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三)《g小调叙事曲
 

  一天晚上,流亡了一天的斯皮曼,在街上发现了一个被扔掉的罐头,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可是刚要打开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双锃亮的皮鞋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他遇到了一位德国的军官。每天的流亡,就是为了躲避德国人,此刻却遇到了一位德国的军官,他的恐惧可想而知。但是随后却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当德国军官知道斯皮曼曾经是一位钢琴家之后,随即将他带到了一个有钢琴的房间。这时候蓬头垢面,几乎要饿死的斯皮曼重新坐到了钢琴面前,眼中分明有一种陌生,似乎不认识眼前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而德国军官就淡然地站在钢琴旁望着他。斯皮曼在钢琴前面踌躇了很久,不断搓着自己的手,像是不敢弹一样,最后终于从一个和弦开始,演奏起了这首《g小调叙事曲》。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的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的诗歌启发创作而成的,这首诗歌中描写了一位老人,为光复祖国最后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电影制作方之所以选择这首钢琴曲,是费了一番脑筋的,就是要借助这首乐曲本身的含义,获得与影片相同的精神含义。
 

  作品的引子部分低调、平缓,像是一声浓重的叹息一般,把人们带入了对过往的回忆中。呈示部中,除了回忆之外,多了一些个人的内心活动,像是对于回忆的一种认同和呼应,随着连接部的进入,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像是猛然幡悟一般,心急如焚。在展开部分,作品却一反常态,没有描写战争宏大和残酷的场面,而是重在刻画一种悲剧性的英雄形象的塑造。这位英雄身上,分明有一股动力,虽然有时候十分孱弱,但是却始终都未曾消失。在再现部中,这股力量终于得到了爆发,音乐形象充满活力、振奋人心,像是对展开部中所展示的英雄形象的肯定。特别是进行尾声之前的两小节,可以说是全叙事曲最高的戏剧性的高潮。肖邦用双手反向、同向八度结束全曲,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表达。在影片中也象征着波兰人民蔑视恐惧、直面死亡、反抗侵略和压迫之心。片中,德国军官已经完全被征服了,刚才还是十分桀骜不驯的表情,现在看起来平和了许多,也多了一些感悟。德国人用枪炮征服了波兰民族,而波兰人却用肖邦的作品征服了德国人。此后,这位德国军官偷偷地帮助斯皮曼,给他送来食物,直到苏联军队的到来,波兰赢得了解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演奏过程,也是影片核心意义的转变过程。即斯皮曼从衣不遮体到演奏时的从容和自信,德国军官从桀骜不驯到彻底被征服。导演用这种方式,表明了波兰民族的不屈和坚强。影片的结尾,也十分具有戏剧性。波兰光复之后,斯皮曼又可以正大光明地弹琴了。还是在电台录音室中,斯皮曼在钢琴前,再一次弹起了那首《升C小调夜曲》。旋律依旧是那么熟悉,可是除了这个弹琴的人,时间、地点、人物,已经全部改变了。就算是得以幸存下来的斯皮曼,他的演奏,也是充满了艰辛和沧桑。看着窗外,斯皮曼禁不住潸然泪下,过往的一幕一幕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战争没有打败他,也没有打败波兰民族,他依然要继续弹琴。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他又一次深情地弹起了《降E大调波罗乃兹圆舞曲》,他要用自己的钢琴声,来续写自己传奇的人生,来捍卫波兰民族的尊严,让肖邦的琴声永远流淌下去。
 

  综上所述,和众多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在《钢琴家》中,没有其他影片花费重金打造的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战争之下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而是似乎将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到了钢琴上、音乐上,音乐可以化解不同种族之间人的隔阂,甚至是生与死的选择,唤起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在这种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是任何困难都打不垮的。是肖邦,是钢琴,是《钢琴家》,给了我们最原始和最真切的感受。
 

 

相关阅读

【视频】肖邦钢琴作品集

【曲谱】月光奏鸣曲

【曲谱】g小调叙事曲

(新闻来源:环球钢琴网)

  •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 收藏

评论 0条评论

0/300
    • 专注钢琴新闻三十年~

    TA创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