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作于1806年,是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而创作的,并由克莱门特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首演。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属于他的中期作品。同一时期问世的还有第四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等,它们都与贝多芬以前的创作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第一乐章的篇幅已相当于乃至超过莫扎特的大多数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在贝多芬自己的协奏曲中也属于最长的乐章。同时,这也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部,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是世界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与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其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这部作品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在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其中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后两个乐章不间断地演奏: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式。由定音鼓以节奏均匀的四分音符弱奏,引出明朗而宁静的主部主题。这是协奏曲文献中最独特的写法之一。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一直在奇妙的宁静中曲折地游动,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是一个优美而宽广的歌唱性旋律,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贯穿于整个乐章的戏剧性似乎暂时被一种清澈、辽远的宁静和崇高境界所取代。其弥漫的安详情绪,令人想起莫扎特。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圆号和单簧管呼应后,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在音乐性格上全无当时大部分变奏曲的炫技和雕琢,它更象是一首朴素而深沉的冥想曲。整个乐章中长笛、小号、和定音鼓始终没有出现。加弱音器的弦乐奏出舒缓的主题,仿佛是一首虔敬的赞美诗。正如很多音乐家所指出的,它具有一种几乎是“静止不动”的性格。整个乐章由这一主题及其变化和对比性段落构成。简短的华彩乐段将音乐不间断地引入末乐章回旋曲。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回旋曲式。这是一首活泼有力的回旋曲,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反复出现的主要主体充满民间舞蹈的淳朴色彩和充沛活力,洋溢着欢乐和热情,穿插于其间的插部则在统一的格局与情调中展现了对比和变化。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