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钢琴网首页 > 钢琴谱 > 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3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钢琴谱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3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艺术家: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调性:c调
演奏难度:
创建时间:2014-04-29
喜欢 加入谱集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全屏查看

详情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 叙事曲 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 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而《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女水妖》而写的。"至于《第四叙事曲》,一般并不认为和密茨凯维支的某一具体作品有所联系,只有少数人认为是受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三个布德力斯》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四首叙事曲采用了混合曲式结构,他把奏呜原则、变奏原则和回旋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钢琴叙事曲这一新的体裁和新的创作内容中去。如《第一叙事曲》中,两主题的音乐发展主要是用变奏的手法来处理的,并且两主题在展开部的位置上保持着完整的结构,这就使展开具有主题再现的性质,这样整个结构又具有回旋的原则了,因为两主题分别都出现了三次。 肖邦叙事曲是肖邦各种创作特征的综合体现,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他以个人的情感角度去观察世界,表现世界。可以说,它们都是隽永的音乐精品,是钢琴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的创作者——肖邦,更是把一生都献给了钢琴。他不受传统的束缚,大胆创新,挖掘和丰富了像练习曲、叙事曲、即兴曲等一系列钢琴音乐体裁的艺术表现能力,赋予它们新的社会内容与涵义。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古典音乐的传统,并极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这位“钢琴诗人”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使钢琴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其作品中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影响着以后无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为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作于1831-1835年间,公认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影响而写的。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所依据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Konrad Wallenrod 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的是14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乌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与他同时被俘虏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乌尔特。乌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在战争中,乌尔特被立陶宛俘虏了过去,并去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挽救祖国的命运。阿尔多娜资源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直到死去。乌尔特则改名换姓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了日耳曼武士团。在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并掌握大全之后,他做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乌尔特被处死的前夕,他和塔尖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在这部诗中,诗人塑造了康拉德•华伦洛德这一民族英雄的形象,充满了爱国豪情和强烈的复仇愿望。肖邦则借着诗歌来号召波兰人民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而斗争。肖邦准确地把握了诗中主人公无谓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那种贯穿整首诗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充分地体现在这首叙事曲中。除此以外,肖邦的其他叙事曲也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品为奏鸣快板曲式,开头是个缓慢的引子,两手齐奏一个庄严的旋律,把我们带进了悲壮的史诗气氛中。奏鸣曲式的主部主题(第8小节起),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主题。好像是说唱的老艺人哈尔班边诉说着故事,边拨弄着他的四弦琴。忧伤的旋律把听者带到了那个被奴役的民族的苦难历史。随后华丽的音型,更增加了旋律的流畅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经过音、变化音等多种手法,对原有的旋律进行了装饰,并很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即兴性和变换性很强,音域宽广。副部主题(第68小节起)表现了另外一种境界:温和、明朗、充满了抒情的气息,是没有硝烟的,没有战争的真实写照。展开部的主部(第95小节起)音乐已经由平静安详转变为紧张和不稳定,变成了一首热情激动的悲歌。副部主题(第107小节)显示出了英雄气概。交响化的音响,使音乐一下体现出了英雄形象。再现部(第167小节起),副部主题先出来,仍然具有雄壮的气息,直到结束部(第181小节起),激昂的音型才平静下来。随之而来的主部主题(第195小节起),又开始紧张不安,并直接迎来暴风雨一般的尾声(第209小节起)。尾声最后一段双手八度半音阶下行,就好像是那无情的判决,最终收归为悲剧。 1830年11月,处于沙俄残暴统治下的波兰人民,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并在华沙建立了独立政权。1831年9月,由于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华沙陷落,起义失败。肖邦在《g小调叙事曲》中借题发挥,表现了对这次起义失败的悲愤情绪。这首叙事曲和密茨凯维支的诗一样,起着鼓舞波兰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志的作用,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评论 0条评论

0/300

    曲谱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3 Ballade No.1 in g minor Op.23

    艺术家: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调性:c调
    演奏难度:
    速度:--
    拍号:--
    喜欢 加入谱集
    手机查看

    扫一扫 手机查看

    下载环球钢琴网APP

    iphone应用下载 Android应用下载
    退出